尽信书,则不如无书
闲读随园诗话余尝谓鱼门云:世人所以不如古人者,为其胸中书太少。我辈所以不如古人者,为其胸中书太多,昌黎云:非三代、两汉之书不敢观,亦即此意,东坡云:孟襄阳诗非不佳,可惜作料少。施愚山驳之云:东坡诗非不佳,可惜作料多,诗如人之眸子,一道灵光,此中着不得金屑作料岂可在诗中求乎?予颇是其言,或问:诗不贵典,何以少陵有读破万卷之说。

盖破其卷,取其神非囫囵用其糟粕也。蚕食桑而所吐者丝,非桑也蜂采花而所酿者蜜,非花也。读书如吃饭,善吃者长精神,不善吃者生痰瘤。冰火岛主人读后感曰:孟子云:尽信书不如无书。读书如吃饭,善吃者长精神,不善吃者生痰瘤。怎么叫善读书呢?破字与有神三字,全是教人读书作文之法。具体而言,读书有选择、理解、消化、运用四个环节。书与书之间,有个选择。

尽信书,则不如无书出处:出自《孟子.尽心下》释义:读书时应该加以分析,不能盲目地迷信书本,不能完全相信它,应当辨证地去看问题。渊源:商朝最后一个“君王”纣王的首都在朝歌(今河南淇县)殷商末年,周武王继位后四年,得知商纣王的商军主力远征东夷,朝歌空虚,即率兵伐商。周武王率本部及八个方国部落军队,进至牧野。爆发了历史上著名的牧野之战。

商军的兵力和周军相比悬殊很大,但忠于纣王的将士们都决心击退来犯之敌,展开了一场异常激烈的殊死搏斗。后来,《尚书.武成》一篇上说:“受(纣王)率其旅如林,会于牧野。罔有敌于我师(没有人愿意和我为敌),前徒倒戈,攻于后以北(向后边的自己人攻击),血流漂杵。”战国时期的孟子,一次,他阅读了《尚书.武成》一篇,颇有感慨。他说:“尽信书,则不如无书。

现比喻读书时应该加以分析,不能盲目地迷信书本,不能完全相信它,应当辨证地去看问题.纸上谈兵的故事,讲的是战国时赵国大将赵括兵书读得多,理论知识深厚,和秦军作战不能理论联系实际,最终一败涂地,不仅自己战死,手下四十多万赵国军兵也惨遭活埋.历史把这次事件的责任都推到了赵括的身上,我们一直也认为这样.其实赵括提出过不少好的建议并被采纳,
取得了国君的信任.这次战争失败,和赵国国君的用人不当有直接关系.因此,我们读书时一定要持有怀疑精神,不要事事相信,如果那样那样我们就会只在此山中,不识庐山真面目,那样我们不仅仅对历史的评价会有失公正偏驳,同样也会让我们失去鉴别真伪的能力.要读书,更要有怀疑精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