滥竽充数是寓言故事吗,刻舟求剑是寓言故事吗
学习强国词形区分:滥竽充数和对簿公堂都是竹字头的!滥竽充数是一则由寓言故事演化而来的成语,成语最早出自韩非子内储说上。竽,是中国汉民族古老的吹奏乐器,形似笙而较大,管数亦较多,滥竽充数比喻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混在内行人之中,或以次充好,对簿公堂,汉语成语,拼音是dubgngtng,原意指被告方当堂受审,现常用来表示原被告双方在法庭上公开审问、争讼,以辨是非。

滥竽充数的寓言故事讲述了有个南郭先生,听到齐宣王要组织300个人的大乐队的消息,便混了进去,一混就是好几年,后来齐宣王死了,他的儿子齐湣王继承了王位,齐湣王也喜欢听吹竽,但他不喜欢听合奏,他喜欢听独奏,于是他便让这300个人挨个演奏给他听,这时南郭先生想来想去,觉得这次再也混不过去了,只好连夜收拾行李逃走了。战国时期,齐国的国君齐宣王喜欢音乐,尤其喜欢听吹竽,手下有300个善于吹竽的乐师。

有个名叫南郭的处士听说了齐宣王喜欢听合奏,觉得有机可乘,是个赚钱的好机会,就跑到齐宣王那里去,吹嘘自己说:大王啊,听过我吹竽的人没有不被感动的,就是鸟兽听了也会翩翩起舞,花草听了也会合着节拍摆动,我愿把我的绝技献给大王。齐宣王听得高兴,很爽快地收下了他,把他也编进那支300人的吹竽队中。从这以后,南郭处士就随那300人一块儿合奏给齐宣王听,和大家一样享受着优厚的待遇,心里极为得意。

不会吹竽的人混在吹竽的队伍里充数。比喻无本领的冒充有本领,次货冒充好货。不会吹竽的南郭先生混在三百人的乐队中装模作样地凑数,竟然可以得到赏赐,一旦要自己凭真实本领单独演奏时,南郭先生就只好逃之夭夭了。这个寓言比喻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混在行家里面充数,或是用不好的东西混在好东西里充数。南郭先生也成了滥竽充数者的代名词。千百年来,滥竽充数这个故事,一直被人们广为传诵。

寓言故事是含有讽喻或明显教训意义的故事,是文学体裁的一种。它的结构简短,多用借喻手法,使富有教训意义的主题或深刻的道理在简单的故事中体现。寓言的故事情节设置的好坏关系到寓言的未来。下面为大家带来了《滥竽充数》寓言故事,欢迎大家参考。滥竽充数齐宣王②使③人吹竽,必三百人。南郭处士④请⑤为王吹竽,宣王说⑥之,廪食⑦以⑧数百人。
选自《韩非子·内储说上七术》注释⑴节选自《韩非子·内储说上七术》。这则寓言讽刺了无德无才、招摇撞骗的混子,提醒人们只要严格把关,混子就难混,告诉人们要有真才实学。滥:失实的,竽:一种古代乐器,即大笙。“滥竽”即不会吹竽,充数:凑数。⑵齐宣王:战国时期齐国的国君,姓田,名辟疆。⑶使:派,让,指使,⑷南郭:郭指外城墙,南郭指南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