孔子谦虚好学的故事,表现孔子谦虚好学的句子
第81集讲述孔子周游列国的故事。孔子是春秋时期的鲁国人,姓孔名丘字仲尼,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,孔子出生于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,但他非常好学,虚心向当时的有学问有专长的人学习,经过不断的努力,孔子终于成为一位精通多门学问的大学者,孔子在三十岁时就已经很有名气了,许多人都慕名前来拜他为师,于是他开办了一个私塾。据说孔子教过的学生有三千人,其中有七十二人成绩优异。
为了解决这种现状,孔子提出了恢复周礼并实行仁的主张。孔子曾在鲁国担任中都宰和司寇,刚开始鲁定公还能接受孔子的意见,但后来他沉迷于吃喝玩乐,不再关心国家政事,这让孔子感到失望,于是他离开鲁国四处游历。从公元前497年到公元前484年,孔子带着学生们四处游历了十四年。他们先后访问了卫国、陈国、曹国、宋国、郑国、蔡国等地,并极力宣传仁义德政和礼制秩序。
1、孔子关于学习的小故事1、孔子学琴孔子学琴,锲而不舍,学习一首琴曲,不单会弹,还要深入到更深的层次里。即使师襄子说可以了,要进一步教孔子别的,但对孔子来说,还不算真正学会。于是,孔子不断深入,从会弹,到掌握技巧,又进一步到了解它的意趣,进而,再去领会曲子所描述的人物。看到孔子如此专心一致、刻苦钻研的学习态度与那锲而不舍的求学精神时,真是让我们深受感动。
倘若停留在表面,或是深入得不彻底,就很难领悟到其中更深的道理。而且学习也不是为别人学,是为我们自己学,为更好掌握知识,提升能力,服务社会而学。因此,真正有志于学习的人,会用心投入,深入下去,不会轻易带过或是半途而废。2、以渔夫为师一天,孔子与学生在树林里休息,听到河边的渔夫说的话很高深,立刻走到渔夫面前,尊敬地拜了拜他,
2、孔子勤奋学习的故事韦编三绝春秋时的书,主要是以竹子为材料制造的,把竹子破成一根根竹签,称为竹“简”,用火烘干后在上面写字。竹简有一定的长度和宽度,一根竹简只能写一行字,多则几十个,少则八九个。一部书要用许多竹简,这些竹简必须用牢固的绳子之类的东西编连起来才能阅读。像《易》这样的书,当然是由许许多多竹简编连起来的,因此有相当的重量。孔丘花了很大的精力,把《易》全部读了一遍,基本上了解了它的内容。
接着,他又读第三遍,对其中的精神、实质有了透彻的理解。在这以后,为了深入研究这部书,又为了给弟子讲解,他不知翻阅了多少遍,这样读来读去,把串连竹简的牛皮带子也给磨断了几次,不得不多次换上新的再使用。即使读到了这样的地步,孔子还谦虚地说:“假如让我多活几年,我就可以完全掌握《易》的文与质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