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于孔子的故事,关于孟子的故事
论语-公冶长篇(3):君子哉若人,鲁无君子者,斯焉取斯。这句话是大家熟知的论语中的名言,可你知道它的背后是什么样的故事吗?今天,我们就来聊一聊关于子谓子贱的这个事件,子贱是孔子的一位弟子,孔子曾经问他:你认为君子是什么样的人?子贱回答:君子在鲁国,就像鲁国没有君子一样。如果在其他国家,他就会像君子一样,这番话被孔子看在眼里赞叹不已,认为子贱的观点非常有道理。

这个故事告诉我们,君子不是指拥有财富、权力和地位的人,而是指那些品德高尚、道德规范的人,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够真正做到君子哉若人。鲁无君子者,斯焉取斯。不过,如今社会上有些人却不以为然,他们认为只要拥有了权力和财富就可以成为君子。这种错误的观念已经让很多人的品德沦丧,失去了做人的底线和准则。我们都应该像子贱一样认真思考什么才是真正的君子,让道德和品德成为我们做人的准则。

关于孔子的故事孔子是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,下文是关于孔子的故事分享给你们,希望你们喜欢。篇一:孔子的故事之磨咀磐对问项橐昔仲尼,师项橐;古圣贤,尚好学。司马迁《史记》有云:“孔子居陈三岁,会晋、楚争强,更伐陈。”公元前489年,楚、吴两国陈兵陈国,两军对峙、剑拔弩张,大有一触即发之势,负函(今河南信阳)成为前线。居于负函的孔子师徒不得不告别于对他们礼遇有加、勤于问政的楚大夫叶公,接受楚昭王之聘,准备前往楚国都城郢都。

孔子带着子路、子贡、颜回等高足,沿大别山经邾国准备前往郢都。他们乘着马车,奔驰在古栈道上。沿途风光,饱览无余:农夫在田间荷锄劳作,牧童在山间牧牛牧羊。一条条河流弯延曲折,清澈见底;一行行树林绿荫遮日,一片片竹林随风摇曳;一座座村庄紧密相连,阡陌交通,鸡犬之声相间,间或听到悠扬的笛声在空中回荡。天黑了,他们便寄居在附近的村庄,或者找村民了解当时的历史掌故、风俗人情,搜集民歌、民谣,或者举办讲坛,探讨宣讲高深的“仁、义、礼、智、信”之道。

孔子弟子公孙赤出使齐国,冉求替他的母亲向孔子请求补助一些谷米。孔子说:“给她六斗四升。”冉求请求再增加一些。孔子说:“再给她二斗四升。”冉求认为太少,给了公孙赤母亲更多。孔子说:“公孙赤到齐国去,肥马轻裘,威风凛凛。我听说过,君子只是雪中送炭,而不是锦上添花。”帮助他人周急不济富,对年轻人救急不救穷,这是君子的态度。孔子(前551-前479)春秋末期思想家、教育家,儒学学派的创始人。

孔子(公元前551年9月28日―公元前479年4月11日),子姓,孔氏,名丘,字仲尼,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人(今山东曲阜),祖籍宋国栗邑(今河南夏邑)。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、教育家,他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,倡导仁、义、礼、智、信,是儒家学派创始人。下面内容是我精心整理的关于孔子的小故事,欢迎阅读。孔子文明小故事孔子尊师公元前521年春,孔子得知他的学生宫敬叔奉鲁国国君之命,要前往周朝京都洛阳去朝拜天子,觉得这是个向周朝守藏史老子请教“礼制”学识的好机会,于是征得鲁昭公的同意后,与宫敬叔同行。
正在书写《道德经》的老子听说誉满天下的孔丘前来求教,赶忙放下手中刀笔,整顿衣冠出迎。孔子见大门里出来一位年逾古稀、精神矍铄的老人,料想便是老子,急趋向前,恭恭敬敬地向老子行了弟子礼,进入大厅后,孔子再拜后才坐下来。老子问孔子为何事而来,孔子离座回答:“我学识浅薄,对古代的‘礼制’一无所知,特地向老师请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