孔子请教老子的故事,孔子向老子请教的故事
传说,孔子听闻老子道行高深,便前去拜会,三次求见,老子笑而不语。孔子锲而不舍,第四次又去拜见,老子正在松树下闭目修行,孔子施礼求教,老子微微睁开眼睛看着孔子,没有说话,只是用手指了指自己张开的嘴巴,孔子顿悟,深揖一礼,辞别老子而去,三天未出房门,这就是孔子松下问道的故事,也是著名的道家思想的齿舌智慧,此故事有好几个版本,正史比较倾向于老子和其老师商容的对话。

商容张其口而示老子曰:吾舌存乎,老子曰:然,吾齿存乎,老子曰亡,商容曰:子知之乎,老子曰:夫舌之存也,岂非以其柔耶?齿之亡也,岂非以其刚耶,商容曰:噫,是已!天下之事尽矣,何以复语子哉,老子点头称是。商容以刚齿比柔舌先亡的事实,向老子阐述了以柔克刚的深刻哲理。孔子松下问道的故事多认为是道家后人假托之词,牵强附会之意,以彰显老子的不凡。

神龙见首不见尾。孔子一生曾两次拜访老子老子至少要比孔子大十多岁,也比孔子出世出名的早,据说老子十六岁就在周朝为“国家图书馆馆长”了。老子自幼勤学好问,十三岁就超过了师傅商容并被荐去周首都周太学深造,十六入朝为官,成就日日精进,声名远播。孔子这时在鲁也小有名气,招徒开坛,听说国都里有个大贤人老子,就带弟子南宫敬叔一起去会会他。

老子赠言道:“吾闻之,富贵者送人以财,仁义者送人以言。吾不富不贵,无财以送汝;愿以数言相送。当今之世,聪明而深察者,其所以遇难而几至於死,在於好讥人之非也;善辩而通达者,其所以招祸而屡至於身,在於好扬人之恶也。为人之子,勿以己为高;为人之臣,勿以己为上,望汝切记。”孔子顿首:“弟子一定谨记在心!”送别之即,还有一段非常精典的对白,显示了儒家与道家思想的碰撞,摘录如下:行至黄河之滨,见河水滔滔,浊浪翻滚,其势如万马奔腾,其声如虎吼雷鸣。

1、孔子周游列国,到处宣扬行仁爱、复周礼、施仁政,但诸侯国群起纷争,个个都想称雄称霸,渴望高人献计献策富国强兵。而孔子却告诉他们不要争斗称霸,而要善待百姓,善待其他诸侯国,施行仁政,这让野心勃勃的诸侯们很不爽。处处碰壁的孔子曾经多次问礼于老子,老子对孔子一味强调仁爱礼乐不以为然。一次老子送别孔子,赠言道:“吾闻之,富贵者送人以财,仁义者送人以言。
当今之世,聪明而深察者,其所以遇难而几至于死,在于好讥人之非也;善辩而通达者,其所以招祸而屡至于身,在于好扬人之恶也。为人之子,勿以己为高;为人之臣,勿以己为上,望汝切记,”孔子顿首道:“弟子一定谨记在心!”行至黄河之滨,见河水滔滔,浊浪翻滚,孔丘叹曰:“逝者如斯夫,不舍昼夜!黄河之水奔腾不息,人之年华流逝不止,河水不知何处去,人生不知何处归。